梅雨的开始是不同纬度、不同高度天气系统齿轮耦合的结果。尽管目前对入梅过程已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学者们多聚焦于中低纬度系统的耦合,而对于中高纬度系统与中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影响入梅的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近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殷浩然在其导师姚素香教授指导下,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和线性斜压模式,分析了江淮流域入梅的三类主控环流型特征及其成因,并揭示了Rossby波列在中高纬度与副热带地区梅雨关键系统间的桥梁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江淮流域的入梅过程伴随着三类具有不同中高纬阻塞形势的主控环流型(分别简称为I型、II型和III型),入梅前期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可激发连接中高纬度与副热带地区的Rossby波列,使得乌拉尔山的阻塞形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呈现协同变化的特征,共同影响入梅过程及降水特征。统计诊断和热源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在I型入梅过程中,格陵兰岛东南部的暖海温以及中纬度西大西洋冷海温的偶极异常激发的Rossby波列,导致乌拉尔山地区偏低位势高度以及较气候态明显偏弱的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使得I型的入梅日期在三类中最晚;而III型入梅前的海温分布与I型相反,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表现出一致偏强的协同变化特征,平均入梅时间在三类中最早。II型入梅前,中纬度西大西洋与冰岛南部海温的反位相偶极分布则可激发沿着极锋急流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两支波列,并产生与入梅日平均态类似的系统配置。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期刊。
图1 入梅前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梅雨系统配置的概念图
相关文献:
Yin, H., Yao, S. & Sun, T. 2025. The Leading Circulation Patterns of Meiyu Onset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e8769. https://doi.org/10.1002/joc.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