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团圆的春节,江苏女孩崔梦诗正留京参加冬奥气象保障服务。本科就读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望拔尖班的她,3年前被推至清华大学硕博连读。而她的学弟、拔尖班大二学生魏方志,也通过导师的项目接触到“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北京冬奥的科研项目。
2010年以来,大气科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南信大以“一流学科引领,行业使命担当”为主线,着力培养未来气象领军人才,不仅作为唯一的地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拔尖计划2.0”,更为行业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索出特色创新之路。
不拘一格,打通知行合一“选才关”
大气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学什么、怎么学、学成后做什么,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清楚。如何选出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我们一方面开展‘中学生雏鹰计划’,通过高考选拔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在全校学生中二次优选,进入拔尖班学习。”南信大校长李北群告诉记者,“科研志趣、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使命担当,是我们最看重的学生特质。”
来自江苏省宜兴中学的甘立坤,2021年考入大气科学拔尖班。通过南信大教授进高中、大学开放日、科学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甘立坤早早地了解了大气科学,启发了对天地间风云变换的强烈兴趣。
而大二的张楚则是一个“非典型学霸”。在强手如云的拔尖班,他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对他印象深刻。“小时候家乡发生过一次台风,让我对天气现象产生了强烈好奇。”张楚说,从此他常年“浸泡”在各种气象爱好者的论坛和社区,成为一名气象科普“小网红”。“张楚看待科学问题的角度很有新意,常常能在课堂和专家讲座时出其不意地提出‘刁钻’问题,让‘大牛’不知不觉和他讨论很久。”拔尖班班主任李青青研究员说,“比起成绩,这种品质更难能可贵,校内二次选拔就是要给这类学生成长空间。”张楚说,拔尖班提供了非常舒适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在自身兴趣和国家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自由成长,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我们也注重融入气象文化、气象精神,从根本上夯实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南信大党委书记管兆勇告诉记者,为拔尖班命名“长望”,既取自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南信大建校的主要倡议者涂长望先生,也寓意放眼远望、百年树人。
金师金课,夯实学为中心“基础关”
“我或许不是反应最快的学生,但一定是最执着、最踏实、最努力者之一。”大二导师双选时,霍芊伊打动了南信大王会军院士。进入课题组半年来,她已经在导师和师兄的帮助下独立推导出了一个小型算法。
南信大为拔尖班配备了40余人的校内导师“天团”,全部由院士、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特聘专家等国家级人才组成,他们来自大气、海洋、水文等多个学科。
“我们不用忐忑一周才敢敲开校内名师的办公室,也不用‘打飞的’才能见上校外‘大咖’。”张楚所说的校外“大咖”,不仅有来校常态化讲授《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的秦大河院士、讲授《大气科学导论》的许健民院士,还有与大家面对面谈学习思维、讲前沿科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院士等,“每个人都有提问交流的时间”。
学生成长还得益于小班化模式。“保证‘学为中心’,尤其课堂教学中,让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时间更为充裕。”拔尖班另一位班主任、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陈海山说。例如C语言课,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而是带上电脑进教室,边听边操作,教师走到每个学生的座位上进行一对一指导。
金师引路,金课筑基。南信大建成包括10门国家级课程在内的大气科学类一流课程群,涵盖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虚拟仿真5个维度。“拔尖班的教材和讲义,知识整合度、能力挑战度、实践创新度都更高。”陈海山说。30多门专业选修课中还专门设立8门交叉学科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气象大数据及实践、物理海洋学等,学生可以在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中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甘立坤感到很开心:“这给了我们更多培养兴趣、探索未知的机会。”
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2015届毕业生成沛扬,曾获得NASA地球科学部表彰。他的研究方向是使用静止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提高空气质量模式的性能,属于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本科时我们不但学习气象学的基础知识,还接触了领域内的大量其他知识,例如数值模式、卫星、雷电等,这对我在后期选择研究方向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成沛扬说。
多元协同,深耕拔尖创新“进阶关”
“风云四号卫星一上天,我们立刻就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一起,对卫星发回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会商。”与中央气象台进行常态化会商、赴江苏省气象局访学、在南信大—墨迹校企研究院了解产品……在丰富的第二课堂中,拔尖班学生得到了“思想—知识—能力”一体化贯通培养。
10多年的实践,南信大逐渐形成“行业、校企、校所、校地、国际”多元共建体系,多方协同汇聚优质育人资源。如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雷丁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合作,共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立海外培养基地,编写《热带气候动力学引论》《边界层气象学》等全英文教材。南信大还牵头成立全球气象教育联盟,共建共享“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校园”的优质资源,每年选送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
2020年,谢治兴收到大气科学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的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全奖录取,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期间他参加南信大“观云测天”小组开展气象观测实践,具备了仪器操作的经验。今年3月,他还将被派往纽约进行交流学习。“学校很注重培养我们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科研视野等全方位的素养,这是南信大赋予我的学术优势。”
10多年来,南信大人才培养与学科成长交相辉映。学校大气科学逐步从全国第一发展为世界一流,从单兵作战到“环境+”“信息+”学科群集团作战,进一步为拔尖人才培养赋能。据不完全统计,长望拔尖班目前已毕业的八届学生中,90%进入国内外大气科学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2021届毕业生中21.5%进入全球TOP10 高校。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首届毕业生缪家鹏,在不久前公布的2021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成为全国大气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三人之一。而在风电行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担任风资源主任工程师的王海斌,8年来主持了400多个重点、难点项目资源评估设计,还在企业内部主导编制了指导手册。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为有天赋的学生创造匹配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拘一格地自主学习和研究,未来的领跑者自然会从中脱颖而出。”李北群坚定地说。
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5616923.html 20220216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