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团队科研成果登上《自然·食品》

作者:何洁 林雯 发布时间:2022-05-12 浏览量:284

  这几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尚贤楼6楼的会议室热闹非常,包括中国和欧洲学者在内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生态效应团队正和来自日本、韩国、印度的团队开展线上研讨。不久前,由南信大领衔、几方共同完成的关于“臭氧污染正在大量吞噬东亚粮食”的研究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食品》刊发,这项跨国研究还在持续深入。 

 这样的跨国会议每月都要召开,团队中20余位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并轮流作报告。“臭氧正在对我们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国科学家一道,在更广泛的区域开展协同攻关。”南信大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团队领衔科学家冯兆忠教授说。 

 扬州江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大气环境生态效应团队的几位中外“大牛”教授正在这里带着青年老师和学生“摘果收菜”。他们戴着草帽、穿着胶鞋,为了第一时间获取科研数据,凌晨4点就起床“开干”。经过连续一周与数据的昼夜鏖战,脸上虽疲惫难掩,却又格外开怀。这次的收获,没有辜负团队一年的耕耘与心血,数据分析结果足以支撑此前的科研设想,又一重磅成果呼之欲出。 

 “在生态环境领域,闭门造车做不了研究。”这是这支年轻团队的共识。作为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A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冯兆忠坚持带头,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定期“下地种田”,真正“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随着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加强,近年来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显著降低,然而地表臭氧污染问题却越发严峻,已成为我国夏季大部分区域的首要空气污染物,乃至北半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冯兆忠介绍,高浓度臭氧危害人体健康、降低粮食产量并抑制森林生产力,而且有时候天越蓝、臭氧浓度就越高。这就是为何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但我们的粮食却被“隐形杀手”臭氧“威胁”的原因。 

 团队围绕臭氧污染的“危害监测-生态过程-影响机理-生态风险”这一主线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带性植被的臭氧敏感性差异,为全球模型预测臭氧污染下的全球森林植被碳汇潜力提供了中国区域的数据支持,并提出了“‘比叶重’决定了物种间臭氧敏感性差异”的创新观点。此外,团队还创建了质膜臭氧通量方法和典型物种的气孔臭氧吸收量效应模型,确立了中国植物的臭氧剂量/吸收量临界阈值,并评估了臭氧污染对我国森林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该成果连续多年被欧盟国际合作计划的“空气污染对植被影响”年度报告引用,用于评估臭氧对欧洲区域森林影响的依据。 

 “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再高深的学问也只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在冯兆忠看来,团队这些年来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空气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揭示我国当前臭氧污染的生态环境区域效应,为我国大气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的控制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冯兆忠的带领下,中国这支团队如今已经成为国际臭氧污染领域的“学术顶流”。 

 “许多人对农业生态学有一种误解,认为辛苦、难就业,这种观点其实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冯兆忠说,特别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正在与信息、自动化等学科交叉融合,智慧农业正孕育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国家对农业生态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几乎达到了最高值。 

 “我们的学生就业面很广,优秀硕博生更是很早就被‘抢订’。”冯兆忠介绍,除了专业能力,团队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自主、自强、自律的品质,以及沟通表达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毕竟他们的人生还很长、未来还很远,比我们都远。”

http://njrb.njdaily.cn/html/2022-05/12/content_103_49682.htm?div=3 20220512 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