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站,它们的建立离不开一群默默付出的气象工作者。曾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任教的中国气象学家陈学溶,为了去泰山做气象观测,在没有索道、山路崎岖的情况下,只能自己爬上去,一待就是半个月。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应运而生。日前,该基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高2米、宽3.2米,手捧经典专著《微观云物理学》,背景融合了风云雷电等气象元素,由铜制全身像和不锈钢背景组成,这是南信大大气物理系首任系主任王鹏飞教授的塑像。前不久,王鹏飞塑像正式揭幕,南信大“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又添一景。
南信大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蓓蓓介绍,“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主要场所有三处,包括校史馆,竺可桢、涂长望等气象学家塑像群,以及校园文化景观,记录了中国气象发展历史,集中展示气象科学家们的求学生活经历以及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故事。
1909年,一位来自浙江绍兴的瘦削少年走进了唐山路矿学堂,在土木工程系学习。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批“庚款”赴美留学生。这位少年,就是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中国物候学创始人。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竺可桢毅然决定回国。
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出生于湖北一个贫寒之家,童年生活的艰辛使他萌发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为中国人争气的志向。1930年,他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读经济地理。出于祖国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涂长望决定以研究长期气象预报为主攻目标。学习期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使涂长望震惊和揪心,更深切认识到研究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痛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所学早日为祖国、为家乡人民造福。1934年秋,接到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教授的电邀,涂长望断然放弃博士学位考评回国。
“回国后,竺可桢和涂长望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于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他们还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的主要创办者。1960年前,为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他们奔走呼吁,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院领导任命书。”李蓓蓓介绍。
从上世纪70年代背着气象仪器在珠峰进行探测的气象学家,到今天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进行气象观测的科技工作者们现实的身影,校史馆特别选取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气象大家们的图像资料。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在述说着科学家奉献一生的家国情怀。
校园内还有一些以气象大家名字命名的文化景观,如“藕舫园”“长望塔”等。“文化景观营造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很容易感受气象大家们的文脉和精神,它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塑造,让学生们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时时刻刻感受气象大家的精神。”李蓓蓓说。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郑国光是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的第一批本科生、第一批研究生,在王鹏飞的教导下完成了6年半的学习。“王老师的爱国情怀、高尚师德、严谨学风深深感染着我,正是因为先生对我的严格要求,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先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我一生。”
http://jlwb.njnews.cn/jlwb/html/2022-06/02/content_222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