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RS:南极早春臭氧总量年代际变率下的平流层环流变化特征

发布者:何琼发布时间:2024-03-15浏览次数:255

自1980年以来,由于人为排放的臭氧消耗物质(ODSs),南极臭氧总量在每年南半球春季(9月)都会急剧减小,形成南极臭氧空洞。但南极臭氧总量约在2000年(ODSs的峰值所在年份)显示出恢复迹象,恢复的趋势在南半球早春(9月)最明显,因此南极臭氧总量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最近许多研究指出ODSs很好地解释了南极臭氧总量的年代际变化,平流层环流则与南极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

最近硕士生李佳瑶在导师周顺武教授和郭栋副教授(通讯作者)的指导下,分析了在南极臭氧损耗期(1979—1999年)和恢复期(2000—2019年)9月平流层环流的主要变化特征,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平流层环流对南极臭氧总量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0年前后,由于ODSs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南极臭氧也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特征,与南极臭氧存在显著且稳定相关的平流层中下层的极地温度、平流层中高层极涡和平流层云面积也存在相应的变化特征。此外,南极臭氧总量和平流层环流存在2~4年周期,但恢复期的功率谱远强于损耗期的功率谱,表现出更强的年际变率。与损耗期相比,恢复期强行星1波振幅和斜压扰动引起更强的行星波上传,与平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升高和平流层中高层极涡的减弱相配合,有利于南极臭氧总量的恢复(图1)。

图1 南极臭氧总量在(a)恢复期和(b)损耗期不同演变途径的示意图

论文信息:

Li J., S. Zhou, D. Guo*, D. Hu, Y. Yao, M. Wu, 2024: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under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Antarctic Total Column Ozone in Early Austral Spring. Remote Sensing, 16, 619, https://doi.org/10.3390/rs1604061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