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夏季东北移高原低涡活动特征

发布者:何琼发布时间:2022-04-14浏览次数:1688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夏季的主要降水系统,不仅对当地天气产生影响,低涡移出高原后,经常会给高原下游地区带来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低涡移出高原的主要移动路径有东移和东北移等,其中对东移低涡的研究已有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于东北移低涡的结构及降水等的认识还很有限。最近,周顺武教授等对东北移低涡主要活动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基于客观识别的1979-2018年高原低涡数据库,将东北移低涡细分为I类低涡(从高原北边缘移出)和II类低涡(从高原东边缘移出),揭示了这两类东北移低涡的源地、结构及降水等特征。研究成果发表在《Atmospheric Research》。

该研究指出,夏季高原低涡主要存在西、中、东三个源地(图1),不同路径低涡的东部源地在南北位置和集中度上差异较大,即I类低涡源地位置偏北且集中,东移低涡源地偏南且分散,II类移低涡则介于二者之间。东北移低涡移向受到500 hPa河套高压脊的影响显著,其中I类低涡移出时河套高压脊更强,致使其路径偏西。两类东北移低涡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图2),I类低涡最大上升运动主要位于低涡东北侧,而II类低涡上升区位于低涡东南侧。由于II类低涡较I类低涡具有更长的生命史,致使其移出后引发降水的范围更广,且引发暴雨的比例更高。 

 

图1 Ⅰ类(a)、Ⅱ类(b)东北移低涡及东移低涡(c)的源地累计频数(黑色圆点)及聚类结果(红、绿和蓝色圆,以质心为圆心,以离散程度为半径)(虚线是3000 m的地形等高线) 

 

图2  Ⅰ类(a1, a2,b1, b2)、Ⅱ类(c1,c2,d1,d2)东北移低涡移出高原前(a1,a2,c1,c2)后(b1,b2,d1,d2)相对涡度(阴影,单位:10-5/s)及垂直速度(等值线,单位:10-1 Pa/s)的经度-高度(a1,b1,c1,d1)及纬度-高度(a2,b2,c2,d2)剖面(横坐标“0”为低涡中心,正方向分别为向东和向北)

文章信息:

Sun, F., Zhou, S.W., Yang, C., et al., 2022.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ast Moving Tibetan Plateau Vortices in Summer [J]. Atmospheric Research, 272: 106141. https://doi.org/10.1016/J.ATMOSRES.2022.10614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