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作者:协同中心 发布时间:2017-10-31 浏览量:5614

 

 

10月25日上午,第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气象楼报告厅开幕,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和肯尼亚等10个国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市气象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的国内外专家、师生共230人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和中亚区域气候灾害监测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气象局丁一汇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国际合作司国际处副处长虞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我校副校长周伟灿,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严明良,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John Turner教授,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气象监测司司长诺娜·拉耶诺科,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安瓦尔·科迪洛夫高级研究员。开幕式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崔彩霞主持。

  我校副校长周伟灿致欢迎辞。他代表我校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周伟灿副校长介绍,我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气象事业不动摇,培养了一批在气象业务、科研、管理,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的杰出校友;始终坚持特色立校内涵发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改革创新,入选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他说,我校将进一步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应对中亚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希望与会专家和学者借此次研讨会搭建的高水平交流平台,就气象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全球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表示,气象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通过优势互补,推动务实合作和共赢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是我们共同的合作目标。近来,中亚气象科学研究依托中亚研讨会这个平台变得日趋活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参与,充实了我国与中亚气象合作的内容,研讨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希望与会专家不断加强交流与研讨,梳理合作领域和发展愿景,明确近期和长远的科学目标和任务,形成国际合作团队,开展联合研究,提高中亚气象灾害防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

  新疆气象局局长张守保回顾道,自2015年首届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召开以来,《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得到了有效推动,在观测系统建设、数值预报系统改进、中亚气象服务网站、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方位提升了中亚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希望各方继续加强合作,携手努力,不断推动气象综合观测、气象预报预警、气象科技支撑和气象服务取得新进展,为造福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做出积极贡献。

  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气象监测司司长诺娜·拉耶诺科说,气象是无国界的,全球任何国家都有发生气象灾害的可能。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防灾减灾成为我们的共同目标,这也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她希望与会专家都能在研讨会上有所收获,并期待中亚各国在气象科技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安瓦尔·科迪洛夫高级研究员在讲话中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和热情接待。他说,自2008年以来,塔吉克斯坦科学院与中亚各国气象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气象科技合作,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也为促进交流、深化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下一届研讨会将在塔吉克斯坦召开,他诚挚邀请与会嘉宾届时前往赴会。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报告阶段。中国气象局丁一汇院士在报告《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和“一带一路”行动》中研究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在1987年之后气候向暖湿转变,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种转变在环境生态的变化上已经有了显著表现。报告分析了西北变湿与气候变化的可能关联,对“一带一路”地区21世纪降水变化进行预估,并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介绍了“第三极环境(Pan-TPE)国际计划”。以第三极(青藏高原)为中心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辐射,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兴都库什、天山、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面积约2000万平方公里的泛第三极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与30多亿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报告介绍了泛第三极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情况,指明了Pan-TPE计划将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2个主要问题、5个关键问题和7项任务。

  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John Turner教授,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安瓦尔·科迪洛夫高级研究员,我校陈海山教授、朱斌教授、游庆龙教授、张杰教授等20余位专家围绕南太平洋相关问题、水资源灾害防御、亚洲大陆地区地表变暖、中亚气水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由我校、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气象学会支持,我校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和WMO区域气象培训中心承办。会议持续一天半,将于26日中午结束。 10月25日上午,第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气象楼报告厅开幕,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和肯尼亚等10个国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市气象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的国内外专家、师生共230人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和中亚区域气候灾害监测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气象局丁一汇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国际合作司国际处副处长虞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我校副校长周伟灿,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严明良,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John Turner教授,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气象监测司司长诺娜·拉耶诺科,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安瓦尔·科迪洛夫高级研究员。开幕式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崔彩霞主持。

  我校副校长周伟灿致欢迎辞。他代表我校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周伟灿副校长介绍,我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气象事业不动摇,培养了一批在气象业务、科研、管理,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的杰出校友;始终坚持特色立校内涵发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改革创新,入选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他说,我校将进一步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应对中亚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希望与会专家和学者借此次研讨会搭建的高水平交流平台,就气象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全球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表示,气象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通过优势互补,推动务实合作和共赢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是我们共同的合作目标。近来,中亚气象科学研究依托中亚研讨会这个平台变得日趋活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参与,充实了我国与中亚气象合作的内容,研讨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希望与会专家不断加强交流与研讨,梳理合作领域和发展愿景,明确近期和长远的科学目标和任务,形成国际合作团队,开展联合研究,提高中亚气象灾害防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

  新疆气象局局长张守保回顾道,自2015年首届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召开以来,《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得到了有效推动,在观测系统建设、数值预报系统改进、中亚气象服务网站、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方位提升了中亚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希望各方继续加强合作,携手努力,不断推动气象综合观测、气象预报预警、气象科技支撑和气象服务取得新进展,为造福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做出积极贡献。

  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气象监测司司长诺娜·拉耶诺科说,气象是无国界的,全球任何国家都有发生气象灾害的可能。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防灾减灾成为我们的共同目标,这也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她希望与会专家都能在研讨会上有所收获,并期待中亚各国在气象科技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安瓦尔·科迪洛夫高级研究员在讲话中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和热情接待。他说,自2008年以来,塔吉克斯坦科学院与中亚各国气象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气象科技合作,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也为促进交流、深化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下一届研讨会将在塔吉克斯坦召开,他诚挚邀请与会嘉宾届时前往赴会。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报告阶段。中国气象局丁一汇院士在报告《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和“一带一路”行动》中研究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在1987年之后气候向暖湿转变,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种转变在环境生态的变化上已经有了显著表现。报告分析了西北变湿与气候变化的可能关联,对“一带一路”地区21世纪降水变化进行预估,并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介绍了“第三极环境(Pan-TPE)国际计划”。以第三极(青藏高原)为中心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辐射,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兴都库什、天山、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面积约2000万平方公里的泛第三极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与30多亿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报告介绍了泛第三极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情况,指明了Pan-TPE计划将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2个主要问题、5个关键问题和7项任务。

  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John Turner教授,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安瓦尔·科迪洛夫高级研究员,我校陈海山教授、朱斌教授、游庆龙教授、张杰教授等20余位专家围绕南太平洋相关问题、水资源灾害防御、亚洲大陆地区地表变暖、中亚气水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由我校、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气象学会支持,我校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和WMO区域气象培训中心承办。会议持续一天半,于26日中午结束。

                           

                                                                                                                                                                                                    我校副校长周伟灿致欢迎词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讲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讲话

 

 

                          

                                                                                                                                                                            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气象监测司司长诺娜·拉耶诺科讲话

 

                              

                                                                                                                                                                                                  中国气象局丁一汇院士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