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特聘教授创新团队--“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

作者:协同中心 发布时间:2012-09-01 浏览量:85926

团队带头人为李旭辉教授。与国外同行相比,本团队具备的优势和特色是:

1)拥有较完整的学科研究方向和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多年来本团队一直以生态系统综合观测、陆地碳水循环、区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气候变化影响与大气环境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在国际上有影响力、规模大、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团队带头人是国际顶级的气象学家,在国际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声望;团队中80%以上的成员有过与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的经历,有多位成员主持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发言,有多人任本领域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主编、编委或审稿专家。

2)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近33年来,本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曾获世界气象组织诺贝尔•热比尔•默姆奖1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arreier1项,获中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1项。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SCIE收录45篇、EI核心收录51篇、ISTP收录34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3项(其中授权8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达800万元以上。

3)有较强的国际人才培养能力。一批国际上顶级的气象学者出自我校,其中包括加拿大首席科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现为我校应用气象学院海外院长),《Science》封面人物李占清,本团队带头人、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李旭辉,美国地理学会(AGU)会士史国军,悉尼科技大学终身教授于强,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ISRO)资深研究员王恩利等。近3年来已为世界气象组织培训国家级气象业务人员600多名。

4)有较好的科研支撑平台。已有一些大型科研所急需的研究设施,如人工智能控制温室、水肥控制试验场、华东干旱联合试验基地;已购置了一些能进行尖端和高层次生态环境观测、试验、分析的仪器设备,如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蒸渗计、涡度相关系统、光谱仪、环境气体监测站等;再加上逐步积累的一些能与现代气象业务接轨的常规光、温、湿、风、压、降水、蒸发等观测仪器及植物、气体、土壤、水体等监测与理化分析设备,形成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

5)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基础。本团队每年至少有20人次参加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近3年来,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访问的有60人次以上,举办暑期国际学术研讨班5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97人次。

与国内同行比,近33年来,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是:

1)学术影响力上,我校应用气象学科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专业委员会一直挂靠我校;

2)科研成果上,我校本领域各级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量和级别都一直位列全国同类高校和研究机构第一;

3)科研项目上,我校占有全国同类科研项目总数和总经费的50%以上,且高级别项目数也位列全国第一;

4)人才培养上,全国应用气象类专业80%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都出自我校;

5)本科教育上,我校应用气象学专业总体排名一直居全国第一。因此,本团队的4个研究方向在国际上均处于一流水平,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本团队具有:

1)笃实的研究基础;

2)前瞻性和高深层次的研究内容;

3)广泛交叉的学科领域;

4)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相对精良的研究设施;

5)合理的学科梯队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6)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7)较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和学术交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