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广玉

作者:协同中心 发布时间:2012-08-29 浏览量:141647

石广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男。1942年10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2年2月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研究中心及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等地做过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先后担任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机构科学技术顾问团(STAP,GEF/UNEP)专家(1993年开始),联合国环境署大气棕色云团(UNEP-ABC)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工作组组长(2003年开始),国际IGBP-SOLAS SSC 委员兼IGBP 中国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SOLAS 工作组组长(2004年开始),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国际辐射委员会(IRC)-亚太辐射委员会主席(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南大学、东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大气科学进展》(AAS)、SOLA、《大气科学》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空间学会、中国太阳能学会、北京气象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大气辐射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和观测研究。发表论文、重要学术会议报告200余篇(其中SCI (E) 63篇),被SCI (E) 收录引证1695次(他引1167 次);完成著作2部,参与著作编写12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4人,担任过博士后4人的合作导师。1994年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特别奖(《地球在变暖》);1998年,以“k-分布大气辐射模式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获日本气象学会藤原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大气辐射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才培养的多个奖项。代表性成果如下:1、创建了一个完整的k-分布(吸收系数分布)大气辐射模式。比较完满地解决了大气辐射计算所遇到的必须同步处理吸收和散射、波长积分、天顶角角度积分以及沿非均匀路径的光学路径积分等问题,特别是兼顾到了模式本身的物理意义、计算精度以及计算效率等。模式已被国内外多家院校及研究单位采用,如日本东北大学、CSIRO、哈佛大学、中科院大气所等。2、系统性地研究了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最早开展了南极臭氧洞的辐射问题研究,从辐射能收支的角度对南极臭氧洞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启示。研究开发了辐射-对流气候模式和箱室-扩散大气-海洋能量平衡模式,并利用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全面研究了大气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的气候辐射强迫效应。模式计算的大气CO2和其它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已有6篇论文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科学报告多次引用。3.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气体成分的野外观测研究。在我国开展了大气气溶胶和臭氧垂直分布的高空气球观测,首次取得了华北地区0-33 公里的大气O3 和气溶胶垂直分布廓线;系统地开展了沙尘等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建立了多个气溶胶、辐射野外观测站,研究结果为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和大气输送模式的验证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研究”,利用出海船舶和岛屿平台将沙尘气溶胶的观测研究扩展到中国近海,并利用卫星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变化状况,从地球生物化学反馈的角度看待沙尘气溶胶对于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影响。在此期间,与日本和韩国同行以及IGBP密切合作,推动了国际SOLAS框架下亚洲沙尘与海洋生态系统特设工作组(ADOES)的建立。